也许翻译被AI取代早就不是新闻了,Transformer神经网络一开始就是为了翻译而设计的(参考链接),GPT家族出现以前就有其他语言模型左右翻译产业的发展。综观AI翻译的品质只有进没有退,人类译者有因此消失吗?
实际情况是,大型翻译社引进语言模型、开发自家的机器翻译系统,进案的稿件先经过机器翻译,参差不齐的译文再由人类译者编辑。翻译社因此得以快速、大量的产出一般性质的译文,如企业愿景、旅游手册、说明书等等。想必笔译也变得廉价了吧?其实早在引进机器翻译以前,一般性质的中英笔译就因为译者饱和而渐趋低价,造诣较高的译者纷纷走向更精致的翻译市场。引进机器翻译之后,翻译社才进一步降低翻译的时间成本。换句话说,人类译者早已在低价竞争,AI只是把低报酬的工作给优化,也为人类译者划下品质低标(翻的不比机器好就请再回去练练)。
一般性质的翻译是如此,那更精致的翻译呢?AI不是万能,语言模型有些根本性的缺陷,让机器翻译难以应用在更高端的文类。首先是论文。论文的逻辑比语言重要太多,语言模型的致命伤就是并不真的理解知识,加上太过专业术语不会收录在语料库里,如果使用机器翻译,后续反而需要更多人为的事实查核与编辑,所以专门承接论文的翻译社还是会依照领域配对具背景知识的译者,以确保客户的学术成果。
再者就是诗歌、小说、散文等等的文学作品,文学时常具有反沟通、反表达、反逻辑的特性。许多译者得先揣摩好作者的心境,才能在译文中重现原作的观点与美学。曾经翻译《也许你该找人聊聊》、《二十一世纪生死课》、《人性较量:我们凭什么胜过人工智能?》的译者朱怡康受访时表示,他习惯在翻译之前上网观摩作者视频以熟习作者的语调,他说「我常跟别人描述『进入书』的状态就是『降乩』啦」。相较于人类译者,机器翻译容易被字面意义误导而产出难以踹摩的译文,所以出版界至今没有采纳机器进行书籍翻译。
还有一种无法机器翻译的类别是字幕。理由很简单,字幕翻译得看视频,语言模型做不到。另一个原因是,翻译字幕会不时遇到外国人名、俚语、典故、笑梗,加上阅读时间只有几秒,如何让观众秒懂非常挑战译者的翻译策略,这也是目前机器无法攻克的高难度项目。
不适合机器翻译的文类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其中三个例子,而且讨论范围只限于英中与中英的笔译,其他语言的机器翻译品质我无从评论。今年一月,腾讯的研究员对ChatGPT还有市面上的翻译AI(Google、DeepL、Tencent)进行多语言翻译测试(英文、德文、罗马尼雅文、中文),发现AI在训练资源多的欧洲语言或是同语系内的翻译表现较好,而训练资源少或是不同语系的语言则表现较差,这结果不怎么令人意外。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在台湾常见的语言组合上(中、日、韩、泰、越、印尼),机器翻译的品质都不如中英/英中,而人类译者也就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AI会取代其他文本工作吗?
所有对语言AI的预测大抵不出三件事:一般性质的工作由AI接手、人类得以从事真正创新的工作、AI品质将成为入行门槛。同样的事情已经早好几年发生在翻译产业,自从引进了机器翻译流程,一般性质的翻译产量增加,有能力的译者更往高端的市场移动。现在轮到其他文本工作了,综观一般性质的文本内容最容易由AI辅助生成,比如说社群贴文、产品介绍、小型广告、书摘等等。像大部分的社群贴文早在社群平台的红海中抢夺读者的注意力,用不着等到AI,小编们早已互相竞争。
最近几年在英语世界还出现了各种付费的文案辅助AI,当然ChatGPT上线后,许多人更是直接用他写贴文。如同机器翻译,AI加速了贴文撰写过程,解放了媒体编辑的宝贵时间,让他们可以从事更有创意的企划,许多你我拍案叫绝的图文、迷因、神回复都只能出自人类之手。
如果其他文本工作者担心被AI冲击的话,可以先看看翻译界的过去式,再看看社群编辑的现在式,就可以知道整体文本工作的未来式。一般性质的文本将是AI的主舞台,旅游手册、社群贴文、产品介绍、小型广告、书摘等等需要快速生产的文案,大概都会导入AI辅助。还有像是企业愿景、结案报告、说明书等等没人会看却必要存在的文本,如果有AI撰写不是很好吗?(PM表示万岁)
综观种种实例,「AI取代人类」比较像是「AI解放人类」,AI扛起了高竞争、低报酬的文本工作。原来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并没有失业,永远有更高端、更高难度、更需要创意的市场等着人去发挥。想要从事文本工作的人则要有比AI更高品质的想法,这并不难请不用担心。用务实的眼光查看,就会发现AI仍有不足之处,以宽广的心态看待,就会看见AI辅助人类工作的更多可能性。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图片、文章)翻译/转载自国内外资讯/自媒体平台。文中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或其它,请联系 admin@eiefun.com,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