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几乎所有手机品牌都将“生态互联”作为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的品牌可以用无线投屏的方式把手机屏幕“投射”到电脑或平板中,有的品牌可以直接用电脑访问手机的摄像头、有的更是可以直接在车机里使用手机的App,可以说把跨设备的软件互通玩到了极致。
这种无缝跨设备操作就连微软都不能免俗,近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就通过了一项由微软申请的跨设备技术专利:
从申报图上看,这项跨设备技术是一项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系统,通过在平台层内嵌远程发现、控制模组,用户可以直接实现电脑、平板,手机等设备的互联控制。
不知道上述介绍有无唤醒微软生态老玩家一些记忆深处的记忆——没错,这不就是当年三屏统一概念的冷饭新炒吗?
平心而论,这项跨平台专利和曾经的三屏统一并不完全相同:这项新专利主打的是跨设备之间的发现和控制,而三屏统一强调的是信息在不同设备之间传递。而且对微软来说,“三屏统一”对微软来说可不是什么值得回味的回忆。
三屏统一的伟大愿景
2010年,被iOS 4和Android 2.2两大操作系统“两面包夹芝士”的微软,仓促发布了名为Windows Phone(WP)7的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为了和“旧时代”划清界限,尽管WP7采用了和Windows Mobile相同的Windows CE内核,但微软完全重构了CE内核的框架和用户界面、同时也启用了Silverlight(SL)和XNA开发平台,导致开发者必须从零开始、重新开发整个App。
但让开发者“破防”的是,两年后微软发布了“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WP8。尽管WP7.5和WP8看起来犹如孪生兄弟,但微软又一次改用了全新的Windows NT内核,同时也加入Windows Runtime(WinRT)作为软件的运行环境和架构。没错,才刚过去两年,微软又给开发者上强度了。
很显然,这种才过两年就翻桌的做法会引起开发者的反感,那是什么远大目标让微软不惜得罪全体开发者,也要改用全新的NT架构呢?
没错,就是为了三屏统一。
在WP8发布前两天,微软推出了Windows 8。虽然说强推触控操作引起了用户的反感,但Windows 8和WP8都采用了NT内核。这一共享的核心技术是实现不同设备间统一体验的关键。Windows 8面向桌面和平板设备,而WP8面向智能手机,它们之间的核心技术一致性为应用的兼容性和集成打下了基础。
此外,微软推出了针对触控优化的现代用户界面(最初称为Metro UI),这一界面在 Windows 8和WP8中都有体现。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在不同设备上提供一致的用户体验。
而在开发者侧,微软鼓励开发者使用其提供的工具和平台(如Windows Runtime)来创建可以跨Windows 8和WP8运行的应用。微软的云服务在这两个平台上也得到了整合,进一步加强了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和服务连通性。当然了,在短短3年后微软又一次用同样的方式“推陈出新”扶持Windows 10 Mobile(Win10M)上位。
不过对微软来说真正的挑战并不是“三屏统一”背后的技术实现,而是如何让用户接受这一全新的概念。尽管微软的三屏统一战略在理念上颇具前瞻性,但在市场上的实际效果却是参差不齐。同一个App在移动平台上体验不佳,在桌面平台更是无人问津。于是在2016年,微软便将“三屏统一”打入冷宫。
统一操作从一开始就错了?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三屏统一概念其实仍未过时。但回顾三屏统一的推广重心,我们不难发现三屏统一失败的原因。
首先,Win10M过低的竞争力会是三屏统一无法实现的最大原因。三屏统一的目的是打通屏幕、电脑和电视(Xbox)三块屏幕,但Win10M在移动的表现实在过于拉胯,让“三屏”失去了1/3的发挥空间。
其次,“三屏”内生态系统和应用不足也导致三屏统一无法体现其应有的生态价值。三屏统一只适用于微软应用商店内全新开发的UWP软件,大家在电脑上常用的x86则无缘三屏统一。这其实也是微软一直以来的痛点:
无论WP8、Windows 8还是后来的Win10M,都面临着优质应用不足的问题。开发者社区对于微软的新平台持观望态度,而用户因为缺乏心仪的应用而迟迟不肯转移阵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另外,不同形态的设备有不同的交互方式,用户对不同设备也有不同的使用需求,比如同样的Office套件,在电视、电脑和手机三个平台就应该分别以播放、编辑和遥控作为核心,而不是在电视上遥控、电脑中展示、手机里编辑。
换句话说,在应用交互层面,三屏统一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三屏统一概念真正失败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微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方向——云计算和企业服务成为了微软的新焦点。曾经的三屏统一是不同平台上用同一套软件、同一套交互来处理同一个文件。而新时代的微软,希望让相同的用户数据在不同平台上“传递”:手机上看到的邮件可以在电脑上回复,而电脑上下载的电影可以在电视上播放。
与其让不同设备的操作互通,倒不如让不同设备的数据互通。
数据互通才是正确方向
和生硬的软件移植相比,数据互通的设计可以在不影响设备原有交互方式的情况下实现应用数据的互联互通,从而提升用户在不同平台中的整体效率。虽然说和应用串流方案相比,数据互通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的学习成本,但考虑到“多屏互通”本身就是用户追求高效率的体现,数据互通的做法在我看来显然更合适。
其次,数据互通强化了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在设备端AI成为主流的时代,数据互通可以在不上传关键用户数据的前提下,实现一定的跨平台协同。
回望微软“三屏统一”概念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为明晰的未来:数据互通作为跨平台协作的核心。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对用户需求和行为模式深刻理解的体现。在这个多屏幕、高互联的时代,用户追求的不再仅是单一设备的高效能,而是在各种设备间平滑、无缝的数据流转和体验连贯性。
微软在这方面的探索,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每一步都在为我们描绘出更为广阔的科技蓝图。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数据和服务流动的节点,它们之间的互通不仅提高了效率,也为创新和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而微软的新专利,在数据互通的愿景实现之前,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不同设备的互联互通,这对失去了移动生态的微软来说尤为重要。和Apple Google等已经实现跨平台应用数据互通的生态系统相比,微软这项专利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修正,其实更像是对未来的展望。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图片、文章)翻译/转载自国内外资讯/自媒体平台。文中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或其它,请联系 admin@eiefun.com,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