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的进化态势正深刻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AI 技术的应用可以助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管理决策、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少企业都将 AI 运用于生产和运营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也让人们看到了 AI 应用的广阔前景,AI 正在被工具化,它所带来效率的跨越式提升,对于行业竞争格局的重塑效应不容小觑。当今时代,AI 含量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新标杆,它不仅决定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关乎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那些能够有效整合 AI 资源、提升 AI 含量的企业,将在这场产业变革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潮流。
本次直播中,多鲸合伙人陈洋对谈微潮汐创始人尤明与创智合力信息科技 CEO 杨勇,共探 AI 技术对普通企业有何影响?传统企业如何能够顺利拥抱 AI 技术?AI 技术将为职业教育带来哪些变化?
大脑与手脚并用,AI能让数字化的浪潮更高一波
Q:AI 技术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企业是不是应放弃老套的数字化方式,全身心投入 AI 怀抱?
A:创智合力信息科技 CEO 杨勇:AI 含量,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很多企业对 AI 技术在近年会感觉到一些焦虑,主要是在自己的业务环节当中。比如偏营销型的企业,可能希望通过AI技术去更精准地获客;在运营环节,可能希望去得到更好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方式和方法;部分金融和网络安全赛道的企业,可能希望用 AI 技术加强自己企业的安全风险的防范。但大量的企业在拥抱 AI 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数据的基础量不够,数据的处理能力不足,引入的 AI 内容所造成的客户体验感不好等等。以教培行业为例,用 AI 技术去提升教学实施过程和学员服务过程中的一些体验时,实际的效果可能与真实老师的授课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从整个过程来看,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其实是在不断尝试的,从营销环节、供应链管理、产品开发到一些个性化的设计,都正在各个维度展开探索,期间也伴随着种种挑战。
微潮汐创始人尤明:数字化本身是个非常大的概念,包括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它的外延特别广。AI 其实是属于数字化的一部分,AI 有小模型和大模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以前的数字化可以把它理解成手和脚,只需要执行一些操作,但这些操作本身还是需要人将其信息化,在数字化系统中进行操作。但是大模型则可以理解成一个大脑,首先它解决了理解人的需求的问题,它可以听懂人的话并对此产生认知,产生认知之后,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比如智能快递柜的客服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有人的快递取件码没收到,有人的柜子卡住了,有人的包裹只取了一部分,客服在跟人沟通完之后还需要在后台系统中操作,去实现发送取件码或远程开箱等操作。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大模型与人对话,能快速理解人的意图,接着利用 RPA 技术把发取件码或远程开箱这些动作做成一系列流程,然后去做映射。这样就相当于把大脑和手脚连起来了,其实是非常好的融合,所以AI能让数字化的浪潮更高一波,这是我的理解。
Q:如何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运营效率更好,让用户更快地看到新品,更快地交货给客户?
A:微潮汐创始人尤明:如果把大模型比作大脑,原有的数字化系统或信息化系统比作手和脚的话,如果一个人瘫痪了,手和脚无法动弹,仅仅依靠大脑,有没有价值?或许本身仍是有价值的,但是和手脚并用一定能使价值最大化。所以在数字化浪潮里,我们首先要把没做到位的做到位。其中,数据管理是基础,因为所有 AI 的决策、智能的处理,都要依赖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数据。
拥抱AI,迫在眉睫,关键在于技术与人才
Q:提升 AI 含量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到底有多迫切?
A:创智合力信息科技 CEO 杨勇:从企业决策的角度来讲,迫切度需要分行业来看,有些行业的迫切度可能在百分之 80-90 甚至更高,有些行业和AI的关联度相对可能更低一些。举个例子,比如客户的关系管理赛道,已经非常多的在用 AI 工具去做客户信息的搜索、智能的推送、客户画像的描述、精准的营销等等,其AI的程度明显是在 80-90 %的。电子商务、自媒体等领域也在普遍利用人工智能去批量化地做一些服务,这些方向的 AI 化程度也是非常高的。此外,云计算目前与 AI 拥抱的程度应该是 100 %的。
微潮汐创始人尤明:AI 的含量,更多还是要看企业的创始人或者决策层对 AI 的认知。其实从企业的创始人或者企业高管的层面,首先要足够意识到现在的 AI 到底意味着什么,它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所以在招聘或面试时,也可以优先考虑应聘者对 AI 的理解或者对 AI 的使用情况。
Q:拥有优秀的 AI 人才是企业成功拥抱 AI 的关键。企业应该如何积极培养和吸引 AI 领域的人才?
A:创智合力信息科技 CEO 杨勇:技术和人才是驱动新产业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传统企业如果要拥抱 AI,首先在技术方面,需要评估现有的技术基础和业务流程,确定哪些领域可以通过 AI 的技术进行优化;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看企业目前的 AI 技能培训,到底适用于哪些岗位。AI 人才其实有三类,第一类是战略型人才,他需要从企业的战略角度,确定企业目前的AI 含量到底是多少;第二类是技术型人才,他直接进行 AI 相关的专业性的工作;第三类是应用型人才,他通过了解业务场景,把 AI 的相关技术与实际业务相结合。目前的人才培育,主要是围绕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
以上海为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地,上海已经制定了地方的标准,它会把人工智能企业分为技术型或应用型,会根据它的计算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人才储备的含量以及项目的实际案例作为评估,并且根据分值的高低进行相关的分级,不同的级别未来可能负责不同的项目。这些标准在告诉我们,从企业维度或人才的标签维度都开始在对技术和应用分别进行了定义,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微潮汐创始人尤明:关于 AI 人才,我认为其实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的 AI 行业的从业者,另外一类是雪花型人才。在未来,其实更多的企业应该聚焦后者。企业发展,创新一定是原动力。什么是创新?假如我们只有 ABCD 4个选项,所有人都在这 4 个选项里选择,但是当你拥有了其他领域的洞见和灵感,就可能生发出更多选项,这就是创新。这个时代对于兴趣爱好特别广、涉猎很多领域的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时代,因为他获取知识的方式会更便捷,尤其是借助 AI 技术,去多领域整合信息,这样产生的智力层面或者认知层面的高度和深度,是现在的人不可匹及的。
上海缘何成为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高地?
Q: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下游的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全链条中,上海为何集中度更高?有观点认为,即使在技术、人才等方面拥有同样优势的城市,部分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会选择进军上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A:创智合力信息科技 CEO 杨勇:上海世博中心刚刚结束的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4),其展品数量、观众数量、展区规模以及论坛规模是历史上最大的,在闭幕式上,政府、各级部门以及一些大模型的头部企业都签了非常多的合作协议,这也是大会的重要成果。所以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成果出现?
首先是战略,上海是最早把加快人工智能发展作为整个城市战略的。现在整个上海一共规划了 4 个比较大的片区做人工智能方向的实验,其中,徐汇区的西岸是目前打造的国内第一个大模型的生态社区。其次,浦东的张江在打造一个模速空间,聚焦于很多新技术的更深度的开发研究、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应用型企业的重点扶持。另外,浦东的临港,也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聚集地。所以上海首先从区域的规划上非常前瞻性地进行了区域的整体布局。
其次是决心,从几个数据维度就可以看出相关部门的决心。一个是产值规模,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到 2025 年差不多有 10 个以上百亿级的细分产业集群,战略的规划级是非常高的;一个是应用推广,希望在 2025 年形成10 个大类 100 个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案例,今年 3 月份全球开发者新闻大会上,上海就发布了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在企业培育上,上海的决心也是比较大的,力争到 2025 年培育 500 家智能化的示范企业;在人才梯度上,上海计划在 2025 年使得人工智能的人才规模达到 30 万人。
再次是扶持,政策的指引、资金的扶持、人才政策的扶持,都是做的比较到位的。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旨在深入贯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上海也非常注重人才培养标准的建立,同时也在做国际人才港,特别注重国际人才的引进。
总的来说,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重要影响力。通过持续的政策支持和产业链创新,上海正加速成为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高地。
内容更新、方式变革……AI对职业教育的改变是多方面的
Q: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给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A:微潮汐创始人尤明:教育平权在这个时代,尤其在 AI 介入之后,真的到来了。虚拟的教室中,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学生很快地进入自适应的学习系统,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AI 使得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将来的人在至少在三个层面,记忆力、逻辑能力和运算能力上会大幅下降。
Q: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给职业教育带来哪些改变?职业教育应该如何抢抓住机遇,深化产教融合,联动企业来提升自身的数字化能力,然后培育技术性的技能型的人才?
A:创智合力信息科技 CEO 杨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给职业教育带来哪些改变?
第一个是技术层面上的促进和改变,包括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智能的教学辅助预测分析或者是虚拟实训环境等等,AI 技术可以支持个性化学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进度,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第二个是从院校维度带来的改变。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话题,第一个是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国家在 2017 年开始增设人工智能专业,这是一个蛮大的改变,它可能会涉及到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第二个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的实施过程当中会体现的变化:一个是更新的课程体系,现在很多学校在课程体系中会加上 AI 的内容;一个是强化师资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一个是促进AI技术的应用,再一个是加强校企的合作,目前其实院校的体系里还是缺乏最前沿的东西,校企合作可以把这些最优秀的、最前沿的成果引入学校,这对学校的教育可能有很重要的促进。
第三个是从社会化人才培养维度上的改变。职业教育分为院校教育和社会化培训维度,目前医疗、金融、教育领域都缺AI人才的培养,现在其实很少有这样的培训机构或者是教育服务机构沉下心来去做,垂直行业的 AI 应用的课程内容也是非常缺乏的。所以,AI 到来的时代,不仅需要强化师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被不断的强化,我们都要去不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这个时代的脚步。AI 的发展加速了知识更新的速度,职业教育需要鼓励和支持学习者进行终身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从产教融合的维度,如何用 AI 来赋能专业建设呢?以高职为例,在整个双高建设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专业群的建设,比如说热点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经济、智慧农业等等,这些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教材的出版、实际的项目案例,实际上对整个高校来讲还是非常紧缺的。所以现在头部的企业都提出了 AI 赋能产教融合的说法,但是,最大的一个难点仍是——产业的内容如何转化为教育的内容?这其实到今天依然是一个难点,不管是市域的产教融合的共同体,还是这个行业的产生或者联合体,其实也都希望打破这样一个点,不仅仅是学校这样一个主体去做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是结合产业的实际发展趋势,来做整个的专业建设的升级。所以产教融合其实还是挺任重道远的,包括现在很多学校做的新的专业的建设,确实是需要很多的企业方的深度的参与。
总之,AI 对职业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既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也带来了教学内容和结构上的挑战。职业教育机构需要积极适应这些变化,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企业通过融入 AI,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 AI 含量已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因此,企业需紧跟技术潮流,加大 AI 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以AI 驱动创新发展。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图片、文章)翻译/转载自国内外资讯/自媒体平台。文中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或其它,请联系 admin@eiefun.com,我们会第一时间配合删除。